公司对外签订的合同可能存在多种法律风险。合同主体方面,若未对交易对方的主体资格、经营资质、信用状况等进行充分审查,可能面临对方不具备履约能力或存在欺诈的风险。合同条款方面,若合同条款约定不清晰、不完善,如对标的、数量、质量、价款、履行期限、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表述模糊,可能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,难以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。此外,合同还可能因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,或者因存在可撤销事由,如重大误解、显失公平、欺诈、胁迫等,被一方请求撤销,从而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。
案例:C 公司与 D 公司签订了一份原材料采购合同,合同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标准约定较为模糊,仅简单表述为 “符合行业标准”。在 D 公司交付原材料后,C 公司发现部分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,无法满足自身生产需求。但由于合同中质量标准不明确,双方就原材料是否符合约定产生争议,C 公司难以依据合同条款向 D 公司主张违约责任,不仅影响了自身生产进度,还可能面临额外的采购成本。
法律分析: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规定,依法成立的合同,受法律保护。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,根据合同的性质、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、协助、保密等义务。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,一般包括标的、数量、质量、价款或者报酬、履行期限、地点和方式、违约责任、解决争议的方法等条款。若合同条款存在瑕疵,将影响合同的履行和当事人权益的保障。同时,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存在重大误解、显失公平、欺诈、胁迫等情形的合同,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。
律师建议:公司在签订合同前,应全面审查交易对方的主体资格、经营资质、信用状况等,可通过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、实地考察、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资质证明等方式进行。在拟定合同条款时,要确保条款清晰、明确、完整,对关键事项进行详细约定,避免模糊不清或歧义的表述。对于专业性较强或重大的合同,建议聘请专业律师进行审核把关,确保合同符合法律法规规定,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。此外,在合同履行过程中,要密切关注对方的履约情况,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,若发现合同存在可撤销事由或对方存在违约行为,应及时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