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合同关系中,主体是权利义务的承载者,主体不明确将使合同履行缺乏明确对象,权利义务归属混沌,导致纠纷频发,严重影响合同目的实现。合同签订时主体不明确,可能导致合同效力存在瑕疵,履行过程中责任承担主体难以确定,从而引发一系列纠纷。
解答
签订合同前,务必明确对方身份信息。若对方为个人,合同中应注明姓名、住所地、身份证号码、联系方式等;若为公司,需书写营业执照载明的全称、住所地、法定代表人。同时,对于代理人签订合同的情况,要确认其是否具有合法代理权,避免因代理权问题导致合同对被代理人不具有约束力。
案例
小张与一家公司签订合作合同,签订时未仔细确认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信息,后来发现合同上签字的所谓 “法定代表人” 早已被公司辞退,导致合同的效力出现争议。由于无法确定合同签订时签字人的身份是否能代表公司,小张的权益面临无法保障的风险,公司也可能以签字人无权代理为由,拒绝履行合同义务。
法律分析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相关规定,当事人订立合同,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。在上述案例中,若签字人不具有代表公司的合法权限,且小张无法证明自己有足够理由相信签字人有代理权,那么该合同可能无法对公司产生约束力。这体现了合同主体明确性对于合同效力的重要影响,主体不明确可能使合同处于效力待定状态,给合同双方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。
律师建议
签订合同前,仔细审查对方主体资格。对于公司,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渠道查询其注册登记信息,核实公司名称、法定代表人、经营范围等是否与合同中表述一致,确保对方具有合法经营资格和签订合同的能力。
要求对方提供身份证明文件或公司授权文件。个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并签字确认,公司提供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以及授权委托书(若有代理人),明确授权范围和期限,留存相关文件作为合同附件,以备日后查证。
对于重大合同或与不熟悉的主体签订合同,建议进行实地考察。了解对方的经营场所、办公环境、人员配备等实际情况,判断其履约能力和诚信度,降低合同签订风险。
在合同条款中明确约定主体信息变更的通知义务。若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主体信息发生变化,如公司名称变更、法定代表人更换、地址迁移等,应及时书面通知对方,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合同履行受阻或产生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