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同条款是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具体体现,若约定不清晰,会使双方对各自权利义务的理解产生偏差,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容易引发争议,影响合同顺利履行,甚至可能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。合同条款约定不清晰,可能引发关于合同标的、价格、质量、履行期限和地点、违约责任等多方面的纠纷。
解答
合同条款应尽可能详细、明确。合同的标的物描述要具体,包括货物的名称、数量、品种、型号、尺寸等;价格要写明大小写,并明确是否包含税费、运费等其他费用;约定货物的质量标准及相应的质量异议期;明确合同的履行期限和履行地点;详细约定违约的后果,明确违约方应承担的责任。
案例
某企业购买一批原材料,合同中约定了货物的单价,但未明确价格是否包含运费。交货时,卖方要求买方承担运费,买方则认为合同价格应是包含运费的到岸价,双方对运费的承担问题产生争议。由于合同条款对运费承担约定不清晰,导致双方各执一词,影响了交易的顺利进行,甚至可能引发诉讼,增加双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。
法律分析
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规定,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,应当依据相关规定,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。在上述案例中,由于合同未明确运费承担方式,双方对合同条款理解产生分歧,根据法律规定,在无法确定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时,可能会按照交易习惯或相关法律规定来确定运费承担方。但这种方式可能无法完全符合双方的预期,增加了纠纷解决的不确定性。
律师建议
合同起草过程中,使用精确、无歧义的语言。避免使用模糊、笼统的表述,对于关键条款,如价格、数量、质量标准、履行期限等,要进行详细、具体的约定,确保双方对条款含义理解一致。
对于容易产生歧义的术语,在合同中进行专门定义。例如,在涉及技术术语或行业特定用语时,明确其内涵和外延,避免因术语理解差异引发纠纷。
增加兜底条款。对于一些难以穷尽列举的情况,可设置兜底条款,以涵盖可能出现的其他相关情形,确保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和适应性。
合同签订前,双方认真审查合同条款。逐字逐句阅读合同,对于不理解或有疑问的条款,及时沟通协商,达成一致意见后再签字盖章。同时,可要求对方对合同条款进行解释说明,确保双方对合同内容的理解不存在偏差。
若合同涉及复杂业务或重大利益,建议聘请专业律师进行审核。律师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,能够发现合同条款中潜在的风险和漏洞,提出修改建议,完善合同条款,保障合同的合法性、有效性和可操作性。